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

雜貨鋪上的CD




(PS:1996年認識生祥迄今也十幾年了,前晚一起喝酒時拍下這張照片,酒醒想起2000年發表的文章。今日重讀雖有點文青稚嫩的氣息,卻也難掩 曾有的青春熱情。話說,近日頗為記憶力褪化、忘東忘西所苦。生祥告訴我說,可以忘記其實是一種幸福!的確,生命有太多事情苦惱,記得那麼多苦事,何必呢? 倒是老來喝酒,可以與朋友一起聊起青春時的熱情,生命足矣!)

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

濁水溪畔透南風


炙夏午後,我從鹿港街衢騎上機車,沿著濱海台61線往南行去。
童年時的家鄉,並沒這條筆直快速道路,這宛如手術刀般,粗暴切開許多三合院聚落的快速道路。黏在父親機車後座的男孩,小手緊緊抓住父親溫暖厚實的夾克,順著猖狂海風路徑往南走,往往得彎道繞巷才能穿越幾多濱海的偏鄉僻壤。
王功、漢寶、草湖、芳苑-----依著魚腥或雞屎的土地氣味,父親總在迎風的前方,為我道出一段段村落的鄉野奇談來。那年父親因為職務關係,從北方熱鬧古鎮,被調往南方濁水溪畔的貧田荒城。
那個傳聞曾在一清專案中,被鎖定即將大逮捕的小城鎮。日時海風碩大,待到暗瞑來臨,卻見滿城燈紅酒綠的霓光閃爍。這是童年我對南方彰化濱海小鎮的印象,空氣中總瀰漫著從海上帶來的粗礫氣息。
長大後離開小鎮,方才知曉江湖是怎麼一回事。成長過程中曾有一段時日,不願對青春戀人描述家鄉的味道,更遑論曾經與父親往南行去的濱海窮困童年。日後年歲漸長,慢慢瞭解台灣社會發展理論下的中心與邊陲、發展與依賴關係。也逐漸耙梳出政經環境下的社會發展背景。只是無奈搞懂台灣偏鄉之所以只能成為僻壤的結構因素,卻束手無策。

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

案山里望見 溫暖的澎湖


尤勞.尤幹是我在烏來認識的泰雅族朋友。八零年代初期,他與弟弟不浪.尤幹國中畢業後,下山進入城市工作。朋友們習慣稱「版志」的尤勞.尤幹在城市做過許多工作,從版模工人到工地扛沙袋、從熱炒快餐館到近海漁船工----。八零年代中,十七歲的版志從高雄上了一艘漁船,在近海從事拖網捕撈工作。年少泰雅原住民,儘管在山上有一身蠻力,但一到海顛卻很快就生了病。高燒的版志在昏迷中,被惡質老闆丟往西嶼島上,直到島上老漁民將他喚了醒。這是版志第一次認識的澎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