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



觀察鹿港選戰 不該忽略社區聲音
  
    激情過後的鹿港小鎮,隔天週日遊客依然繁多。不知這些遊客中有多少是早已安排好的觀光之旅?多少是對七成四綠營選票慕名而來呢?總之,鹿港突然之間又成了全國談論對象,家鄉也在「古蹟小鎮」的盛譽中,又多增加了一項「民主聖地」的稱謂。

    以在地鹿港人的觀點來看,我認為選後雙方檢討勝選敗選的政治理由,或避重就輕、或過度詮釋。當然政黨對選戰結果的解釋有其政治目的,只是雙方在詮釋過程中,刻意忽略鹿港文化特殊的在地性。而這種對城鎮文化的刻意疏失,在台灣未來的社區發展或村落文化來說,將是另一種危機。

    鹿港是典型福佬移民社會寫照,因為早期商港城市發展,更確認居民組成的階級多樣性。平日居民不僅在各角頭廟宇的廟埕裡高談闊論,諸多「詩社」文化團體及日據期興建「鹿港公會堂」的建築等,更表徵了鹿港人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傳統。自古以來,鹿港人就有習慣對上策表達不同意見。舉例來說在台灣尚處戒嚴的八零年代,鹿港居民就為了反對美國杜邦公司的設廠議題,而走上街頭、突襲總統府,大聲喊出反對意見。這種從厚實社區文化蘊含出來的底層聲音,不只是鹿港的特色,也是台灣眾多城鄉裡的文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