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



觀察鹿港選戰 不該忽略社區聲音
  
    激情過後的鹿港小鎮,隔天週日遊客依然繁多。不知這些遊客中有多少是早已安排好的觀光之旅?多少是對七成四綠營選票慕名而來呢?總之,鹿港突然之間又成了全國談論對象,家鄉也在「古蹟小鎮」的盛譽中,又多增加了一項「民主聖地」的稱謂。

    以在地鹿港人的觀點來看,我認為選後雙方檢討勝選敗選的政治理由,或避重就輕、或過度詮釋。當然政黨對選戰結果的解釋有其政治目的,只是雙方在詮釋過程中,刻意忽略鹿港文化特殊的在地性。而這種對城鎮文化的刻意疏失,在台灣未來的社區發展或村落文化來說,將是另一種危機。

    鹿港是典型福佬移民社會寫照,因為早期商港城市發展,更確認居民組成的階級多樣性。平日居民不僅在各角頭廟宇的廟埕裡高談闊論,諸多「詩社」文化團體及日據期興建「鹿港公會堂」的建築等,更表徵了鹿港人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傳統。自古以來,鹿港人就有習慣對上策表達不同意見。舉例來說在台灣尚處戒嚴的八零年代,鹿港居民就為了反對美國杜邦公司的設廠議題,而走上街頭、突襲總統府,大聲喊出反對意見。這種從厚實社區文化蘊含出來的底層聲音,不只是鹿港的特色,也是台灣眾多城鄉裡的文化特色。

    然而在近年選戰中不難發現,社區傳統的草根文化被抹滅,兩黨操作選戰策略的議題被單一化。幾次補選中,攻防馬政府施政得失的砲火,遠比對城鄉發展政策討論來得猛烈。雖說中央強硬政策的確造成多數選民不滿,但觀察鹿港選戰結果的評論,不應該略過城鎮傳統的文化特質不談,而只強調中央施政的攻防。

    而這樣的心態也是兩黨目前對地方經營的理念危機:即是強調世俗人際脈絡的組織經營,忽略特有地方發展的深入討論。強調政治性、民粹的情緒動員,忽略階級、社區議題的扎根。民進黨在鹿港的勝選,絕非只有對馬政府施政的不滿而已,其中有更多城鎮傳統文化因素,在選戰中及選後被刻意忽略不談。對勝選政黨來說,若只陷溺在喜悅而忽視全國各地社區在地的聲音,單一化、刻板化看待鹿港人選擇的話,不但對各城鎮的發展特色是種傷害,日後的選戰更將淪為小勝大輸的局面。
 
    馬政府不會是民進黨永遠的提款機,忽略社區聲音的話,下個戰場鹿死誰手,尚難分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