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

以雲林為名的思念--------關於「候鳥來的季節」的幾點心情


         0年代,父親自貧瘠的雲林鄉間離開,來到台北讀書、就業。在那個「以農業扶植工業發展」的時代裡,透過肥料換穀不等價交易政策,讓終身務農的祖父家中,永遠擺脫不了貧困的魔魘。於是像父親般的年輕勞動力,隨著城市邊緣加工廠成立,紛紛離開家鄉來到台北。沿著河邊的三重、新莊、泰山、五股、林口一帶工作、生活定居。這些六、七0年代從雲林離鄉的遊子們,此後大多也就留在異鄉結婚生子。「雲林」成了一個只存在夢裡,現實中卻再也回不去的故鄉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對於後來在城市長大的我來說,年少時曾有一段時間,在心底排斥著跟父親回去故鄉。那個雞鴨亂竄、圳溝可見動物屍體、沒有電視、空氣飄著魚腥味的靠海、貧瘠土地,我無法想像父親當年是如何在這裡度過他的童年?直到後來因為拍片工作,讀了關於台灣社會政經發展的相關書籍後,我逐漸瞭解到,正是因為雲林的貧瘠,才能成就台灣後來的經濟奇蹟。在那個出口導向、經濟起飛的年代裡,多少異鄉雲林人提供他們廉價的勞動力與青春歲月,犧牲他們陪伴年老父母的時間,終身投入勞動市場後,才能構建後來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隨著歲月的成長,對於這些年來「雲林」所受到的委屈,終於我有了更清晰的面貌思想。昨日到戲院看「候鳥的季節」,一部關於雲林與異鄉遊子的故事。電影裡有許多我熟悉的演員朋友與幕後工作人員。不管是溫昇豪、莊凱勛、高盟傑、朱蕾安、甚至是林志儒導演、陳南宏編劇、攝影師馬華等人-----,坐在電影院裡,彷彿與一群老友相會般的親切。然而,親切的不只是他們優異的表現,更令我激賞的是這部電影,充分詮釋了大時代環境底下,做為一個出外與在家雲林人的尷尬無力與困境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