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正十四(1925)年十月二十二日,二林蔗農事件爆發。翌日,日本政府動員上百名警察,在二林、沙山一帶對當地蔗農及參與事件人士進行大逮捕。2003年十月二十二日,描寫這一段歷史的「寒夜續曲」劇組工作人員,在距事件發生現場不遠處的二林鎮郊「洪姜崙」台糖甘蔗園拍攝二林事件。
隔天,來到改裝成二林警察局的台糖二林區原料所拍攝大逮捕時,猛然發現,我們拍攝的時間竟與七十八年前的事件發生在同一日。
冥冥中彷彿有著一股力量,指引我們穿過幽靜的歷史長廊,來到二林;這個人們口中風頭水尾、海風凜冽且飛沙走石的地方。
劇中二林事件在蔗園的衝突、警局逮捕、刑求以及二林台車站、大湖台車站的戲,我們都在二林當地搭景完成。選擇在二林拍攝,一方面考量海口人特殊的生活肢體、語言、及當地空間氛圍難以在其他地區模仿複製外,另一部份更考量到沿海平原甘蔗生長樣貌與其他地區的差異。
在這樣的思考下,我們選擇回歸事件發生地,選擇對該事件熟稔的二林人,在劇中飾演曾經是他們父祖輩們經歷過的生命。
戲裡的「二林事件」主要發生在「寒業續曲」第六集的內容裡。此時主角劉明鼎已在鳳山受過簡吉、黃石順等 人的思想訓練,並接受組織安排,來到二林協助當時剛由李應章醫生組成的二林蔗農組合。知識份子的李醫生結合農民積極向林本源製糖會社爭取權益。
在臨海的小城鎮拍戲,強勁的海風中夾雜著一絲歷史的鹹味。海風從西岸吹來,毫不留情捲起滿地狂沙。一旁高挺的甘蔗,隨著海風吹撫,一陣一陣宛如海上的青綠色波浪般。陣陣的海風呼嘯聲,彷彿似七十八年前此時、此情、此景,先人反抗殖民政權的怒吼。
劇組工作人員多來自台北,難以適應濱海強勁海風的吹襲,在等待拍戲時,大多四處找尋樹幹躲避海風。同樣躲在樹後的我,回首卻瞧見從當地尋來的臨時演員,早在蔗園裡自得其樂。休息時,或就地削起甘蔗啃食、或以長條蔗葉就著海風折起竹蜻蜓來。
對我們來說,這不過是一場戲;但對他們而言,這卻早已是他們習慣的生活。
習慣了在強勁海風下生活、習慣了在鹹化的土地裡耕不出良田的生活、習慣了在凔桑小鎮裡接續著先人腳步,依樣生活。
每一句從他們口中迸出來的濃厚海口腔調、每一個彎下腰來勞動肢體的型態,都好像是歷史重現般的真實自然。彷彿時間在這座濱海小鎮底凝結了住;彷彿昨日我們才在蔗園裡與蔗農、李應章一起對抗會社的剝削,今日我們就在二林警局裡渾身是血的再度相遇。
在搭建的二林警局場景裡,我心底微笑著。我好像瞧見迄今仍不悔當年抗爭的先人子孫,正以他們高挺的姿態,飾演著當年父祖們冷對日警刑求的驕傲眼神般。
時間的長河在這座小鎮緩緩的流著,2003年十月二十三日,「寒夜續曲」同「二林事件」的後裔們,在滿地狂沙中與歷史交會著。